【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生物反馈训练 帮6岁男孩圆梦

日期:2016/8/26 0:00:00  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妈妈,我可以自己拉粑粑了,就像鱼儿可以喝水一样,我太激动了!”这个看似简单的小事,却让奇奇一家盼了整整6年。日前,家住重庆市奉节县的奇奇妈妈发送微信,与我院胃肠新生儿外科胡丽君护士长分享了这个好消息。由于奇奇患有先天性巨结肠,导致长期便秘,虽经过手术,但由于术后训练不当,排便疼痛,大便失禁,让这个6岁男孩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恐惧、自卑,不与人交流,痛苦不已。经过我院胃肠新生儿外科生物反馈训练,奇奇终于第一次自己解出大便,实现了正常解便的梦想!
     8月19日,我院由“胃肠新生儿外科李晓庆主任、胡丽君护士长带领医护人员一行6人,组成“关爱儿童 健康‘肠’在”志愿者服务小组,来到奉节对奇奇进行术后康复期家庭访视。见到我院的专家护士,奇奇的家长十分激动。她回顾这6年的求医之路,感慨万分。

奇奇出生后就一直便秘,只能通过开塞露等辅助排便。直到3岁,才到重医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做了根治手术。由于术后训练不当,孩子一直都恐惧排便,每天都会大便失禁,一天要换五六次裤子。奇奇非常自卑,从来都是低着头,不愿意跟其小朋友玩耍。为了孩子早日康复,奇奇妈妈辞掉工作照顾孩子,孩子排便的困难却一直没有进展。今年7月,奇奇在妈妈的陪伴下回到重医儿童医院的胃肠新生儿外科进行了为期10天的生物反馈训练。在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地训练下,奇奇基本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回家自行练习,但还需要家长辅助排便。
       在奇奇家里,我院胃肠新生儿外科的志愿者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详细询问奇奇的精神、睡眠、饮食、大小便、日常活动情况,当了解到家长在家庭护理上存在困难后,胡丽君护士长针对饮食、心理、肛门功能训练进行了重点指导。护理志愿者评估奇奇的生物反馈治疗效果后,重新修定了家庭康复计划,手把手的指导肛门肌肉收缩训练方法,以便帮助奇奇更好地康复。
       回访结束后,奇奇妈妈兴奋地给胡丽君护士长发来微信,奇奇终于能够自己解便了,这块压在奇奇一家心里多年的大石,终于落地了。“遇到你们这样的医护人员,如此贴心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我们全家都感谢你们!”奇奇妈妈发自内心的感谢,让医护人员感动不已。
      据悉,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发病率为1/2000至1/5000。近年来,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逐渐增多。这类患儿虽然可以通过手术解决排便问题,但要实现真正康复,术后的扩肛治疗、饮食管理、肛门功能训练、定期随访尤为重要。我院胃肠新生儿外科开展肛门直肠畸形延续护理服务,为患儿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帮助患儿学会自行排便,将极大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提升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通过家庭访视,极大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健康需求,将健康送到家门口,驾起院外医患沟通桥梁,进一步丰富优质护理的内涵。

上一篇:

美国音乐治疗专家Annie Heiderscheit安妮 海德赛特一行受邀再访我院

下一篇:

研究生管理处成功召开2016级博士新生座谈会

Copyrights 2005-2018 导医网 版权所有